2012奥运会蓝光艰难一年蓝光三岔口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 点击:[7]人次
编者按: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预测未来已经非常艰难,要如何才能做到更进一步——重构未来?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这是一个特别的命题,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每一家企业都在调整自身的战略和模式。无论如何,一切关于未来的猜想,想要重构未来,都应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总结。
故此,观点地产新媒体旗下研究团队——观点指数,通过分析标杆房企2018年经营策略和业绩表现,重磅推出“艰难一年”系列深度报道,让我们一起去观察,这些房企怎样应对艰难的2018年?又为2019年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他们怎样重构自己的未来?
观点指数 舞台一片静寂,一黑一白的身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小心翻转、试探,稍有动静时,便在铜锣奏乐声中打得难舍难分,分开时,又各自在黑夜中无声摸索。
川剧经典折子戏《三岔口》中,奉命保护宋朝大将焦赞的任堂惠,在途经三岔口时,与店主刘利华因误会在暗夜中展开一场漫长而又戏剧的打斗。在新的剧本中,故事的最后,是刘夫人与焦赞手捧着烛台进入房间,一室黑暗被打破,误会也在亮光中消除殆尽。
在黑暗中摸索搏斗到迎来光亮,倘若蓝光发展董事会主席杨铿曾经看过这部折子戏,应该会深有同感。毕竟对于这位四川人来说,从安逸稳定的国企职工到在资本市场上逐利的地产大亨,这种身份的转变,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方向不甚明确的摸索与拼搏。
决定创业之前,杨铿在成都工程机械集团上游一家机械厂干了近十年,做过行政人员,当过车间主任,26岁的时候还升任了集团技术开发部主任,倘若世事无变改,他将会在机油味的陪伴中度过安逸平稳的一生。
然而,这位土生土长的蜀地人,骨子里流淌着的血液并不安分。1990年,年仅29岁的杨铿从国企离职下海,最初开过汽车配件厂,后来通过大型电子电器市场开发以及大量的旧城改造商业项目,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2005年之后,意识到住宅产品带来的高利润,杨铿将企业发展重心从商业开发调整为住宅开发,2015年借壳迪康药业完成上市,蓝光成为四川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房企。
拨开云雾,杨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蓝光也迈开了规模冲刺的步伐,至2017年,这家川系房企销售跃至581.5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8.4%。
时间行进至2018年,在地产寒冬中,顶着销售与融资双重压力的房企走到了至暗时刻。对于蓝光本身,在踏破千亿的这一年中,也伴随着人事变动、利润增长、杠杆驱动等挑战因素。
打造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眼前,这也正像《三岔口》中暗夜里无声的搏斗,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如何才能扯破“黑暗”,杨铿和他的蓝光还在继续寻找那只带来光明的蜡烛。
千亿时刻
八字眉,笑起来温和又带点喜感,杨铿的面相自带川蜀人安逸的成分,但显然,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这位四川最大房企的掌舵人更热衷于在“蜀道”上攀登,“九年千亿”是他在2013年便已提出的目标。
2012年,蓝光销售突破百亿大关,在次年的一场战略伙伴合作会上,杨铿就喊出了“九年千亿”,当时他表示,2013年蓝光将斥资150亿元用于土地投资,以保企业能以60%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千亿。
不用九年,杨铿就实现他的梦想了。据观点指数统计,2018年全年,蓝光录得销售金额为1170.6亿元,这家川系房企正式迈入千亿俱乐部。
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蓝光来说,突破千亿的密码是全国扩张。观点指数了解到,蓝光起家于成都,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都偏安一隅,直至2008年才有所改变。那一年,在国家调控政策以及地震对成都市场造成的影响下,蓝光一度出现经营困局。那时杨铿就意识到,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随后的2009年,蓝光先后大手笔在重庆、北京拿下地块,迈出跨向全国发展的步伐,为了配合向外拓展,蓝光开始对管理结构、人力资源乃至发展理念做出修正与调整。
然而,在市场调控以及自身转型阵痛之下,蓝光的出川之路并不是一番风顺,真正突飞猛进应该是在成功借壳迪康药业上市之后的2015年。那一年,蓝光地产业务销售仅为182.72亿元,两年后的2017年跃至581.5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8.4%。
分区域来看,在“东进、南下”的发展战略下,2017年华东、华中区域的签约金额达到206.1亿元,规模占比达到35.4%,华南区域在2017年实现零的突破,至2018年上半年销售18.26亿元。
规模上的跃进,表现在土地市场上是逐年加大的投资。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蓝光通过合作、股权收购、代工代建等方式在全国揽下31宗地块,合同金额约为186.44亿元,土地面积为255.85万平方米,其中非直接招拍挂项目的储备资源占比超过85%。
在2018年4月份的利润分配说明会上,蓝光曾预定2018年度土地投资计划总额不超过650亿元,这个数额超过了2017年全年销售额。
不过,受制于资金因素,蓝光并没有实现650亿的投资额,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2018年1-12月,蓝光通累计拿下67宗地块,总土地面积约为515.51万平方米,金额约为219.73亿元。
规模的挑战
硬币有双面,在蓝光卯足了劲冲刺千亿的2018年,仍然有着存留的挑战。毕竟有时候身体走得太快,灵魂可能还没有跟上。
最先出现的是人事变动,这个自2016年便已开场的故事,在2018年里有了新的演绎。
中期报告显示,任职董事和高级副总裁的吕正刚、及任东川、李澄宇两位董事均为离任状态;至8月份,李高飞辞去董事、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职务,而分管地产业务的蓝光和骏实业总裁魏开忠去职,后来又在12月中正式公告离任董事。
实际上,2018年的房地产行业,职业经理人来来去去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正在跨越千亿的蓝光来讲,频繁的人事浮动可能意味着在高速发展之时,蓝光自身也面临着诸多明显试错式的变阵。
人事之外,更多挑战因素体现在逐渐走高的财务表现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蓝光流动负债总计709.74亿元,与年初的519.57亿元相比增长36.6%,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03.9亿元,较年初增长31.62%。而得益于债券的发行,货币资金(包括受限)较年初增长了28%至163.93亿元。
来源:观点指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