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123家装修入选全国好榜样社区居民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 点击:[0]人次
亢铃正在为辖区居民作普法宣传 青山区司法局供图
连日来,青山人的朋友圈为一个女司法所所长刷屏。作为武汉司法系统唯一的候选人——钢花村街司法所所长亢铃入选“全国调解为民好榜样”候选人。
近年来,亢铃带着青山区司法局钢花村街司法所创新、传承、创造了多项司法行政品牌,形成了独特的“钢花村司法模式”。
调解新模式
“三级微响应”就近化解矛盾
钢花村街辖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人口达10万。而司法所只有6名工作人员,怎么办?
亢铃集思广益,巧妙利用青山区各种知名党建服务平台“社区微邻里”发展创立“三级微响应”的“三级微调解”模式。
2018年9月份的一天,钢花村街南苑社区70门三楼的居民杨某由于厨房的水龙头打开忘记了关,自己睡着了,造成楼下一楼二楼漏水,墙壁、地板、家具受损。
门栋组长向网格员反映后,社区民调员马上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了勘察拍照,固定证据,同时,召集三家邻居了解各自诉求,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杨某赔偿二楼居民1.5万,赔偿一楼居民8000元。
以门栋为单位组成网格,通过门栋长,网格员、民调员这些“神经末梢”搭建出独有的“三级微响应”网络,形成街道(司法所)、社区、门栋同频共振的“三级微调(解)模式”:即在12个社区配齐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在街道设立首席调解员;民调员深入门栋调解,街道首席调解员支援社区解决疑难杂症的调解,小矛盾不出门栋,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
三年来,亢铃带着司法所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共计1751件,其中邻里纠纷1000余件。
普法新模式
社区“法律门诊”上门解惑“拿脉”
钢花村街123社区有位17岁的弱智女孩倩倩,自幼父母离异,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上班时由年迈的外公、外婆照料。今年年初,她不小心摔伤胳膊,用去医疗费5000多元。
其父不但没来看望,就连该给的生活费也没着落,使倩倩家的生活雪上加霜。万般无奈的倩倩妈想到了“社区法律门诊”,她向“坐诊”的亢铃咨询,如何向倩倩爸讨要生活费。
亢铃了解到她家的艰难处境后,带领社区律师上门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亢铃就任钢花村街司法所所长以来,积极推行“崇尚法治,守法睦邻”的法治理念。在123社区建立了全市首个社区“法律门诊”,把群众的法治需求按轻、重、缓、急分别建立“病历”,定期“门诊”“会诊”,请专业法律人员来“拿脉开方”解决问题。
同时,法律门诊又是法律课堂,在这里,不仅为社区培养了一批能解决一般纠纷杂症的“法律全科医生”,而且与社区律师结合,将法律服务和普法宣讲上网、入户,形成“移动司法所”服务模式,社区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就能通过移动客户端享受来自全国9000多名律师全天候法律服务。
目前,全街道12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法律门诊。
矫正新模式
阳光心理驿站用爱重塑心灵
3月25日,亢铃带社区服刑人员到植物园踏青赏花,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释放压力,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这种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的阳光心理驿站活动,已经有7年历史。
2012年,亢铃在钢花村街司法所建立了首个“阳光心理驿站”,从“心”入手,用“爱”服务,对社区服刑人员和释解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帮助他们从心理上重新融入社会,有效提高了转化率。
在某厂任副厂长的魏某刚判刑进入社区矫正后心里难以接受,角色难以转换,背负上了沉重的压力,自己不工作,闭门不出断绝了与外界交往,使家里经济陷入困顿。
自学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亢铃上门为他做心理辅导,与他妻子谈心交心,同时,还组织了东湖摄影比赛等各项公益活动,鼓励像魏某这样的社区矫正对象积极走出去,大家面对自然,面对社会,打开心扉、分享心得。后来魏某顺利解矫后,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与人合作办厂,还收养了一个孤儿。
同时,亢铃还结合辖区矫正对象的构成特点,积极开展个性矫治。近3年来,接收的服刑人员56人服矫服管,顺利解除矫正。
亢铃通过创新法律服务机制,把钢花村街司法所打造成了社区群众的“法律驿站”,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参谋助手”。钢花村街司法所及所长亢铃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和全国模范司法所长。
长江日报记者万勤 通讯员王继明